花樣面食是地方傳統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。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從可考算起,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,稱為“世界面食之根”。以面條為例,東漢稱之為“煮餅”;魏晉則名為“湯餅”;南北朝謂“水引”;而唐朝叫“冷淘”……。面食名稱推陳出新,因時因地而異,俗話說嬌兒寵稱多,面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,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。
俗話說,“世界面食在,面食在山西?!?/span>
花樣面食種類繁多,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、高粱面、豆面、蕎面、莜面做幾十種,如刀削面、拉面、圪培面、推窩窩、灌腸等。到了廚師手里,更被做的花樣翻新,目不暇接,達到了一面百樣,一面百味的境界。據查,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藝來講,可分為蒸制面食、煮制面食、烹制面食三大類,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,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揚海內外,被譽為有一定名氣的五大面食之一。其他如大拉面、刀撥面、撥魚、剔尖、饸饹、貓耳朵、蒸、煎、烤、炒、燴、煨、炸、爛、貼、攤、拌、蘸、燒等多種,名目繁多,讓人目不暇接。
山西蒸制面食品種繁多,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普通的主食。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。饅頭分為花卷、刀切饃、圓饅、石榴饃、棗饃、麥芽饃、硬面饃等。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面烤佬佬;忻州五臺原平的高粱面魚魚,另外還有包子、稍梅等等。
饅頭
饅頭是我國面食家族中的很大一支。它分為兩種,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,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,又稱作包子?!妒挛锛o原》里說諸葛亮為了代替人頭祭瀘水而發明的饅頭,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品。晉以后有一段時間,古人把饅頭也稱作“餅”。唐以后,饅頭的形態變小。宋時饅頭成為讀書人經常食用的點心后,就不再是人頭形態了。唐宋后,饅頭也有無餡者,無論有餡無餡,饅頭一直擔負的是祭供用處。一直到清代,饅頭的稱謂出現了分野: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,有餡者為包子,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,無餡者也有稱作“大包子”的。饅頭之稱謂,今天仍很混亂。如北方之無餡者,有稱作“饃”、“卷子”,也有稱作“包子”的。南方之有餡者,也有稱作“面兜子”、“湯包”的。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都是用發酵面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。饅頭制作簡單、攜帶方便,松軟可口,還可根據所需制成各種風味。在山西,尤是晉南人,每頓飯都必有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。
莜面栲栳
莜面栲栳是山西晉北、晉中、呂梁一帶家庭主婦的拿手戲。她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面團放于手背上,夾于中指食指中間,放置光潔石板一塊,隨手一拐、手托一推、食指一挑一卷,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,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后,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,軟筋適口、濃香不絕。
高粱面魚
這在晉北的忻州、定襄、五臺、原平、代縣一帶是家常飯。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,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,成細若香頭的小魚,蒸好澆上湯菜食之。若是時間緊,來不及搓魚,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。要么掰成塊加菜拌食、要么切條,用雞蛋、酸菜炒食,同樣令人垂涎。過去村里孩子玩餓了,取一個紅面殼殼,在里邊倒一點鹽醋,滴一點食油,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,吃到,鹽醋、殼殼來個一口香,老百姓叫“油鹽蘸窩窩”。